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气象概况>气象年鉴

广东省气象年鉴2012

  《广东年鉴2012》——气象事业 

    

  【概况】 

  2011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气象工作批示“继续提高预报水平,努力造福社会”。中国气象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共同推进广东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省气象局和省发展改革委首次联合印发《广东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首次联合召开全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作座谈会,联合印发《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02020年)编制工作方案》(粤气〔201118号)。省气象局与省政府应急办、省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签订《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共建“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省气象局与省民政厅签署《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合作协议》,共同做好灾前防御、灾中救援、灾后重建等工作。省气象局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工业工会联合开展全省气象行业公共气象服务、天气预报、防雷检测三项技能竞赛,共有15人被授予“省技术能手”。广东省气象部门成功开展全球首次“回南天”预报服务;圆满完成深圳大运会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完成现代天气业务、现代气候业务、华南区域精细化数值预报、省际数据共享、雷达信息共享平台、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暴雨洪涝灾害气象风险评估及服务业务系统建设和气象频道本地化节目插播八项国家级业务试点工作年度任务。主要业务质量得到提升,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为86.2%,比2010年提高近6%;台风24小时预报误差为113公里,预报时效由3天延长至5天;天气雷达业务可用性提高0.28%,国家级自动站数据可用性提高0.01%。bt365体育在线官方网站颁布3部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全省防雷工程专业资质、资格管理和防雷产品备案登记等依法行政行为。 

  【气候特点及灾害情况】 

  2011年灾害天气多发频发,共出现23次灾害天气过程,具体表现为开汛迟、降水偏少,初台早、影响前轻后重,强对流天气激烈,气温变化起伏大,秋后还有全省性暴雨。 

  气温。全省年均气温21.5,与常年持平。年内气温变化起伏大,1月和3月平均气温异常偏低,11月异常偏高。全省年均低温日数(日最低气温≤5℃)为12.2天,较常年偏多0.9天,全省最低气温为-2.5℃(连山)。全省年均高温日数23.8天,较常年偏多10.5天,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7℃(始兴)。 

  降水量。全省年均降水量1390.5毫米,与常年相比偏少22.5%,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第5个少雨年份。南澳和清远年降水量为有记录以来最少。各地年降水日数在83天(南澳)~156天(连山)之间。年内各月降水量分布异常,除10月、11月偏多外,其余月份正常或者偏少。2010101日至2011428日,我省平均降水量为225.6毫米,比常年同期的354毫米偏少61%,为历史同期最少,出现历史罕见的秋冬春连旱,直至4月末至5月上旬全省出现持续性降水过程,旱情才得到缓解。 

  日照。全省平均年日照时数1858.3小时,较常年偏多4.4% 

  热带气旋。2011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有21个热带气旋生成并编号,较常年平均数少6.3个。全年有3个热带气旋登陆(即611日在汕头市濠江区沿海地区登陆的热带风暴“沙莉嘉”,623日在电白与阳西交界处的沿海地区登陆的1105号热带风暴“海马”,929 日在徐闻县角尾乡沿海地区登陆的1117号强台风“纳沙”)和1个严重影响广东(729日在海南登陆的1108号强热带风暴“洛坦”),略少于常年平均数3.8个和1.5个。由于政府部门决策科学,各地预警及时和防台措施得当,气象服务效益明显,无一人因台风而死亡、无一船因台风而沉没。据不完全统计,年内热带气旋共造成我省直接经济损失约16.2亿元,远小于近5年平均损失(114.5亿元)。  

  强对流天气。年内强对流天气主要为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龙卷风、冰雹等,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1亿元,死亡23人。417日,受高空槽、切变线和锋面低槽的共同影响,我省遭遇了2011年影响最大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该过程的主要特点是:①风力极大。佛山顺德区陈村仙涌居委会录得全省最大阵风14级,风速达45.5/秒(为1994年广东建设区域自动气象站以来录得的最大瞬时风速),广州南沙横沥镇的最大阵风也达到42.5/秒(也相当于14级),强对流经过的地方及附近多录得8级(17.2/秒)或以上大风。②局地性强。降水、大风、冰雹、雷电主要沿着强雷暴移动路径呈东西向狭长带状分布,17日中午前后佛山市、广州南沙、肇庆市多地先后出现了冰雹天气。雷电监测网显示,这次过程中全省电闪次数达2210次,其中,珠三角地区达1395次。③人员伤亡惨重。过程造成19人死亡,15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0.55亿元。 

  暴雨。暴雨具有“频次少、强度弱,时间分布异常”的特点:全省86个站共出现暴雨及以上级别降水464次,较常年偏少176次,暴雨频次为1951年以来第8少。各地最大日雨量在61.5361.0毫米之间。53日我省开汛,较常年平均偏晚24天;“龙舟水”雨量居历史第4少;广州10月发布红色暴雨预警信号,媒体称之为“史上最晚红色暴雨预警信号”。  

  灰霾。2011年全省平均灰霾日数45天,比去年减少6天,为近10年来同期第3少的年份。2011年珠三角9市平均灰霾日数69.2天,比2010年的90.9天显著下降,降幅达到24%。这既与春季和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候有关,也与近几年各级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采取的控制措施,使得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大幅减少分不开。 

  雷电。根据闪电定位网监测,2011年全省平均雷暴日数55.3天,较常年偏少27%,落雷总数273万余次,平均落雷密度15.44/平方公里。 

  【气象灾害防御】 

  全年全省气象部门为各级党政部门提供《重大气象信息快(专)报》等决策参考材料4023份,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509次,其中Ⅱ级以上响应51次。在防御1117号强台风“纳沙”的过程中,省气象局共为省委省政府等党政部门提供决策服务材料11期。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结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927日批示“这可能是我省今年遇到的最大的风暴潮,要深刻吸取去年“凡亚比”的教训,全力以赴做好各项防范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损失”。9279,省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台风Ⅲ级应急响应,并根据“纳沙”的影响和发展,分别于2811时、298时升级为台风Ⅱ级、I级应急响应。根据省气象局应急响应,省防总和省民政厅分别启动了防风Ⅱ级应急响应和救灾预警响应,省国土资源厅通知要求受影响地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刘昆副省长高度肯定气象部门对“纳沙”的服务工作,认为“风雨预报相当准确,为防御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掌握了工作主动性”。全省气象部门全年共为楼房、厂房等建筑物和加油站等易燃易爆场所开展了10975宗防雷装置跟踪检查、30607宗年度检测和1532宗雷击风险评估,极大地减少了雷击事件的发生和雷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全省气象部门利用飞机或火箭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全省共增加降雨量约14亿立方米,为减轻旱灾作出了贡献。省气象局开展日本核辐射气象服务,为消除市民恐慌、稳定社会发挥了良好作用。 

  【应对气候变化】 

  省政府出台《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粤府〔20115号)。气象部门出版了《华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编制了《广东省“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牵头组建了国家发展改革委适应气候变化广东省专家库。积极参与低碳发展试点省建设,开展了海平面上升对广东经济社会影响和适应气候变化评估研究,承担了广东省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2011年为湛江中科炼化等3个国家重特大型工程项目和梅州核电等12个省级重点项目开展了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 

  【现代化建设与气象科技进步】 

  2011年建成了5部风廓线雷达、1部新一代天气雷达、1部移动天气雷达、5个土壤水分观测站、6个海岛自动气象站、5个海洋石油平台自动气象站、2个远洋船舶气象自动站,气象探测能力进一步加强,海洋有效观测范围拓展到岸外200公里以上。省科技厅批准在省气象局成立“广东省灾害性天气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气象部门获得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个科技部行业专项,获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数量和经费支持总量名列全国第一。《广东气象》被评为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bt365体育在线官方网站大气探测中心在全国率先研制成功舒适度测量仪。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形成广东特色】 

  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粤府〔2011130号)。在省政府应急办、省气象局、省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全国首个应急气象电视频道——广东应急气象频道于76日正式开播,并于12月实现了全省各市的落地开路播出,在预警信息传播、灾害防御、科普宣传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按照“全省统一品牌、各地特色服务”的原则,省气象局和21个市气象部门开设了广东气象官方微博群,为公众提供天气实况、预报趋势、气象科普、图说天气等服务,其中“广东天气”微博稳居我国官方微博影响力风云榜(新浪网)前30名。全年气象部门为公众发布气象服务短信约60亿人次,其中应急、预警短信超过10亿人次;“广东天气”网站访问量约1.1亿次,“广东气象”网站访问量约300万次,“广东气象无线网”访问量约800万次,各市气象服务网页访问量约3761万次,全省12121声讯电话拨打量近700万人次;每天有3000万人次收看电视天气预报预警节目。(徐晓君) 

    

【收藏此页】【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