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气象概况>气象年鉴

广东省气象年鉴2005

概况  2月6日,中国气象局党组任命余勇为bt365体育在线官方网站局长、党组书记,许永锞为bt365体育在线官方网站副局长、党组成员;原局长李明经到龄退休。

机构设置与上年同。

年末全省气象部门职工总数为2050人,其中干部1975人,工人75人。学历结构:博士5人,硕士77人,本科585人,大专649人,中专及以下734人。职称结构:正研10人,高级职称146人,中级职称524人,初级职称1155人。

2月8日,召开bt365体育在线官方网站领导班子调整宣布大会秦大河局长出席了大会并作重要讲话。2月9~10日,全省气象局长会议在广州召开。余勇局长作为题为《求真务实,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广东气象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工作报告,秦大河局长、省政府李容根副省长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2月1618日,余勇局长带队赴香港参粤港澳气象科技研讨会暨业务合作会,会后粤港澳三方气象代表聚集在香港天文台,举行庆典活动纪念粤港澳珠江三角洲自动站合作20周年。2月2628日许永锞副局长、邹建军组长与省政府周炳南副秘书长赴北京参加第二次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4月27日,广东省人大常委、农工委主任关富胤一行6人视察了省局及有关业务部5月7-8日澳大利亚气象局局长G. Love 博士等一行3人在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郑国光等的陪同下来省局考察访问考察团听取了余勇局长关于我省气象工作情况及WSR98D/SA雷达应用情况介绍。6月17日上午,省委欧广源副书记表扬汕头市局人工增雨作业,亲切慰问增雨作业人员。 8月19日下午,省局根据李容根副省长和周炳南副秘书长的指示精神,召开《广东省高温预警信号发布规定》专家论证会。9月1517日,全省气象局长研讨会在清远市隆重召开。会议主题是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气象局长工作研讨会和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意见,结合实际共商广东气象事业发展大计。9月23日,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副局长率中国气象局有关职能司和气科院的领导,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陈联寿等专家,莅临广州听证《广州市气象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广州市副市长苏泽群亲自到会讲话10月11日,省委办公厅信息资源处和总值班室专程派员来局调研,商讨气象信息如何结合省委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更加快速、方便地为领导服务。10月2022日召开广东省气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研讨会,省纪委副书记丘海、中纪委派驻中国气象局纪检组办公室主任冯继超以及省纪委派驻省农业厅纪检组长梁鸿庆同志参加了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盛赞广东省气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得扎实、有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10月31日上午,秦大河局长率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国际合作司、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领导一行6人,在bt365体育在线官方网站余勇局长和珠海市金展扬副市长陪同下,视察检查了珠海市气象局工作,并作重要指示。11月8日,热带天气气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bt365体育在线官方网站隆重开幕。来自海内外约200多名学者专家出席大会,围绕热带天气气候各种理论和应用等进行深入研讨11月10日,李容根副省长在省局报送的2004年第9期《人工影响天气简报》上批示: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明显,继续努力,捕捉时机,为缓解旱情作贡献。 11月15日,广东省气象部门思想政治工作与行业文明建设研讨会在番禺广州雷达基地召开。中国气象局文明办李士斌主任和省文明办主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胡中梅等有关领导应邀出席会议11月1620日,省政府派出由六个厅局牵头组成工作组,分赴旱情较重的市、县检查指导当地抗旱工作,省局林献民副局长及两位专家参加。11月22日,第九届省会城市气象局长会议在广州召开,来自国内20个省会城市气象局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主题是交流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三大战略,发展省会城市气象事业的经验。会议组织代表参观了番禺广州多普勒雷达基地和番禺区气象局。11月30日李容根副省长全省抗旱和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议充分肯定了气象部门的工作,要求气象部门继续做好人工增雨抗旱和寒潮等天气监测预测工作。12月2728日,广州区域气象局长联席会在番禺广州雷达基地召开,来自广东、广西、海南、湖南、福建、云南、贵州7省区的47位气象局长和业务骨干,就区域气象合作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确立了今后区域气象业务合作的具体项目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刘英金等领导会指导。

气候评价  全省主要气候特点可概括为“两多、两少、两高”,具体表现在:降水少,为自1963年以来年降水量最少的一年,导致了广东4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影响及登陆广东台风少;年平均气温偏高,高温日数偏多明显,极端最高气温20个县市破(平)历史记录;日照普遍偏多,珠江三角洲地区灰霾日数偏多,龙卷、雷电等灾害性天气出现次数居高不下。

气温。年平均气温:北部19~22,中部和南部22~24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全省除大埔等个别县(市)偏低0.1~0.4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偏高0.2~1.2

降水。年度总降水量在846.5~1815.0毫米之间,较大降水中心位于阳江、恩平。年雨量分布:雷州半岛845~1100毫米,阳江、恩平附近和珠江三角洲一带1500~1815毫米,其余大部分地区1100~1500毫米。与常年(1971~2000年)平均值相比,大部地区偏少2~4成。2004年降水量是1963年以来最少的一年。 

全省的年雨日在84~156天之间,其中南部沿海地区84~120天,其余大部分地区120~150天。与常年平均值相比,全省年雨日偏少13~46天,其中全省有近7成的县(市)年雨日偏少30天以上。 

日照。年总日照时数为14202620小时,其中雷州半岛和粤东大部分地区21002600小时,其余大部分地区16002100小时,与常年平均值相比,大部地区偏多13成。

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灾害:

干旱。2004年是1963年以来年降水量最少、干旱最严重的一年。1月1日至3月中旬全省就有超过4/5的县(市)降水偏少7成以上,加上自2003年秋季以来降水的明显偏少,广东四大江河出现历史最低水位,干旱影响到春耕生产。前汛期降水仍显不足,东南部偏少4~6成,其余大部分地区偏少1~4成,东南部的旱情已相当严重,至6月中旬,南澳县的水库基本干涸,是40年来缺水最严重的一年。后汛期登陆和影响本省的热带气旋少并且强度弱。7~9月雨量除东南部偏东的沿海地区偏多1~4成外,其余地区普遍偏少,其中西南部偏少3~5成最明显。加上本省出现了持续高温,蒸发量加大,使缺水加剧。10月份大部分地区月雨量不足5毫米,全省有43%的县(市)滴雨未下。据旱涝动态监测系统11月20日的显示,全省有95%的县(市)为重旱。至11月中下旬晚稻收割前,全省作物受旱总面积近1400万亩,其中严重受旱480多万亩,绝收100万亩。由于江河水位低,导致珠江口河道出现20年来最严重的咸潮。 

高温酷暑。春夏季节内出现了异常高温,全省各地高温(日极端最高气温35)日数高达23天/站,比常年平均高温日数多10天/站。2004年高温的特点是出现早、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其中最明显的高温时段是6月26日~7月4日,全省有60个县(市)出现6天以上的持续高温天气,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816个县(市)刷新历史极端最高气温记录,4个县(市)平历史极端最高气温记录。这次破历史最高气温记录的地区除东部的潮阳、南澳外,其余主要集中在我省中部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据新闻媒体报道,广州地区“热”死39人,茂名也有上报酷热导致人员病亡。北部地区部分早稻出现“高温逼熟”现象,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另一个明显的高温时段是8月8~11日,全省大部分县(市)出现了高温天气,其中有22个县(市)出现了38或以上的高温天气,对晚稻移栽、返青有不利的影响。由于连日的高温天气,广州市有一人一时难以适应酷热天气,诱发心脏病导致死亡;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因高温致昏者超过50人。

热带风暴。2004年第11号(国内编号)热带风暴于7月27日上午11时05分在陆丰到惠来之间沿海地区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达到20米/秒的风速,最大阵风10级,最低气压995百帕。该风暴具有近海加强,形成快、登陆快(从中央气象台编号到登陆仅3小时)以及大风范围小的特点,同时也是近年来少见的没有国际编号和命名的热带风暴。受其影响,全省有33个市县有自动观测站录得50毫米以上的局部暴雨,其中和平、丰顺、翁源、潮州、连平、潮安、汕头市区、潮阳有自动站录得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和平的青州镇录得全省最大雨量170.5毫米。我省东南部沿海的揭阳、汕头、汕尾大部分市县和潮州的部分市县先后出现了6到8级、阵风9到10级的大风,陆丰的甲东和惠来船桥水库分别录得27.1和25.3米/秒的最大阵风。热带风暴带来的降水对缓解当地的旱情非常有利。但同时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全省有10人死亡,14人失踪(24日乘船到澎湖岛附近钓鱼,27日凌晨3点失去联系)。

寒害。10月1~15日,自北向南有61个县(市)出现寒露风天气,其中有33个县(市)为严重寒露风过程。这次寒露风过程中,北部部分地区维持了15天,这样大范围、长时间的持续寒露风天气在历史上仅次于1979年、1993年和1992年,加上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灾情尤如雪上加霜,给正在抽穗开花期的晚稻带来严重影响。 

纵观全年,属偏差年景夏季高温热害明显,部分地区早稻出现高温逼熟现象;寒露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全省出现40年来最严重的秋旱,导致晚造减产

气象服务  全省各级气象台站按照预报服务 “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的要求,及时、认真组织做好各类灾害性天气以及春节、五一、国庆等长假期和重要活动的气象服务,主动地为各级党政领导、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气象信息,切实做好灾情收集、上报工作。省局在年初就向省委省政府发出全省降水偏少、注意抗旱的专报。茂名高州“7.19”局部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的防灾抗灾工作得到了省委张德江书记的充分肯定。广州市局积极做好申亚气象服务工作。8月2日,李容根副省长在省局第20期重大气象信息专报上批示:“省气象局在灾害性天气预报工作中,认真负责,质量很高,为广东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省气候与农业气象中心和茂名市局谢韶同志分别被中国气象局表彰为2004年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

决策气象服务及预警信号发布及时、主动。继续执行《决策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并出台了全省决策气象服务规范性文件,规范决策服务方式,灾害性、转折性、关键性天气预报服务工作效益显著。省政府办公厅根据省局建议先后发出3份防寒冷、防高温的紧急通知,相关部门和人民群众反映良好。按照省政府领导的指示,省局组织召开《广东省高温预警信号发布规定》专家论证会。年内向省委省政府报送重大气象信息快报43期、专报40期,获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5次。深圳市局还开展了雷电预警信号发布工作。全年我省各级气象台站共发布暴雨信号698次(黄色522次,红色163次,黑色13次),寒冷信号775次(黄色138次,红色544次,黑色50次),台风信号125次(白色72次,绿色46次,黄色7次),红色高温信号127次,大大降低了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人影工作逐步规范,取得成效。积极贯彻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精神,成立了由李容根副省长任组长的省人工增雨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揭阳、汕尾、肇庆等12个市相应成立了人工增雨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人影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召开了省人影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我省人影工作由被动应急型向计划统筹型转变在省人影办组织协调下,河源、韶关、汕头、云浮、茂名、湛江、肇庆、清远、汕尾等市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投入车载火箭发射系统34套,参加作业人员1000多人次,共实施人工增雨作业197次,发射增雨火箭弹569枚,增加降水15亿立方米,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11月10日,李容根副省长在省局报送的《人工影响天气简报》上批示: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明显,继续努力,捕捉时机,为缓解旱情作贡献。

气象业务与现代化建设  顺利组织开展了“多快好省”工程。已经完成预报业务辅助平台的年度研制工作,部分成果已经投入业务应用;基本完成省-市VPN(10M)市-县SDH(2M)宽带通信网络系统建设;完成省市视频会商系统建设前期调研、试验工作。建成了1000M双核心的省局骨干网络系统,建立了全局性的网络防病毒系统及相关网络管理及流量分析系统-NOTES政务信息处理系统建成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与政府网络和互联网的互通。与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建立了气象应急服务网站。初步建立了省局机关和业务网站,充分发挥省局内部网对全省政务、业务的指导作用。全省已建成600多个自动气象站。广州、梅州、韶关、阳江新一代天气雷达、湛江714SD天气雷达和阳江L波段探空雷达运转正常,在天气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气雷达拼图业务实现每半小时一次。汕头、深圳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建设进展顺利。积极向中国局申请在珠三角安装闪电定位探测地点。这项工作得到珠海市政府高度重视,无偿划拨15000平方米的土地建设综合大气探测基地。省装备中心全力做好全省装备技术保障工作,组建技术保障体系,有效地保证了全省雷达设备和自动气象站的正常业务运行。

科研教育  全省气象部门科研和规程项目年内新立项2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香港研究资助局联合资助、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973课题(参与)各1项,中国气象局项目4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科技厅项目9项,广州市科技局项目3项。广州市番禺区开展三角城市群陆气相互作用与大气灰霾科学试验观测,受到科技部和省内几大媒体的关注。

《环境气象特种预报技术》获得由全国总工会和科技部、劳动部联合评选的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及广东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该奖项是全国嘉奖的34项科技创新成果之一,是广东仅有的两个奖项之一,也是全国气象系统群众性科技创新成果首次在全国获奖。热带所作为主要参与单位的“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北段工程建设成套技术”获2004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广东省气象系统首次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殊荣省局还有2人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精细数值预报系统工作进展良好。移植了中国气象局气科所GRAPES模式,对该模式进行了调试试验,实现了14km分辨版本的准业务运行及试验。启动了区域尺度的海气耦合技术的研究,为拓展海洋气象的精细预报作准备。引进香港天文台“小涡旋”业务系统,实现了本地化业务试运行。雷达拼图产品投入业务运行。

风能资源开发进入前沿和高端技术领域。省气候中心自主开发了适合本地气候特征、复杂山地风电场、多种测风仪器兼容的风电场微观选址和风能资源客观计算、评估系统。“风电场精细网格三维风场模拟”研究进入业务化运行。

海洋气象科研服务工作得以加强。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9月18日首次参加公开航次海上考察,进行气溶胶光学厚度、气象要素等海洋气象特种观测,迈出了进行海气观测的第一步。茂名市局积极拓展海洋气象服务领域,选点筹建永久性海洋气象站。

制定《城乡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实施方案》,落实民心工程。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通知》(粤发〔2003〕13号)精神,按照“十项民心工程”第四十条的具体要求,省局党组高度重视,迅速传达,层层发动,省局成立了建设“城乡气象防灾减灾工程”领导小组。省局组织开展了实施“民心工程”的专题调研,还与香港气象同行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组织有关领导、专家对建设实施方案进行了充分论证,形成了《城乡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已征求了省发改委、财政厅、民政厅、水利厅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待审批后实施。在省局指导下,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云浮、湛江、茂名、清远、汕头等市建设城乡气象防灾减灾工程的工作都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其中,《东莞市城乡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实施方案》获市委、市政府联席会议通过,计划投资约6000万元,划拨土地60亩。 

局校合作、部门协作扎实推进。与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就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地区气溶胶污染与能见度下降问题以及雷电实验、台风观测研究等展开多方位合作,成绩显著。8位来自各高校的教授被热带所聘为客座研究员。正研级高工吴兑受聘于中山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大气化学》课程。分别与省防火办、省国土资源厅在广东省高森林火险天气警报、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方面进行合作。积极与省林业厅沟通,开展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的森林病虫害监测研究。与省水文局、地环总站、水电设计院等部门协作、交流,完成《广东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中关键性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山洪灾害降雨区划工作。与省高速公路公司合作研制了云岩雾区浓雾预测预报系统。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破。严把“入口”关,加大吸收本科以上毕业生力度,着力改善全省气象部门队伍学历结构,全年吸收应届毕业生74 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人,本科生50人。全省气象部门目前有435人正在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其中博士13人,硕士(学位)61人,本科97人。年内全省气象部门参加中国局、省局、有关高等院所各类在职培训共5688人次。开展了“防雷素质教育年”活动,就全省防雷新物价文件的检测方法及收费标准进行培训,培训人数达326名。选送7名专职纪检组长到中纪委和中国局培训中心培训,选送4名处级干部到省纪委参加办案实践培训。参加业务科研互访交流人员达30人,其中共有10名市局业务、管理骨干到省局访问进修或参加专项科研攻关工作。

改革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的体制改革通过科技部、财政部和中编办的联合评估验收。建立了中国季风网站,启动了热带海洋气象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主办的国家级核心刊物《热带气象学报》(中英文版)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美国气象学会MGA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

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加大交流和“选轻”工作力度。不断充实完善领导干部队伍,较好地发挥了领导班子整体合力。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调整充实了11个处级领导班子,提拔处级领导干部12人,调整一把手转任非领导职务2人。同时,加大了对处级领导干部交流、轮岗力度,基本实现分管业务副职专业化和党组纪检组长专职化,全年共调整市局副局长转任(轮岗)党组纪检组长共14人,异地交流任职4人。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100%实行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任期制和聘用制。全省气象部门128名处级干部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13人(10.2%,本科学历66人(51.6%);具有高级职称以上49人(38.3%)。

继续抓好新型台站创建活动。积极贯彻落实中国局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意见和指导标准,组织修订我省新型台站建设方案。扎实推进“四个一流”新型台站建设,年内对获得第一批“四个一流”新型台站称号的6个单位进行了复查,并对第二、三批申报“四个一流”新型台站的单位进行了现场考评、验收,年内有11个台站获得“新型台站称号,至今已表彰三批共17个“四个一流”新型台站,创建“四个一流”新型台站的工作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区域活动与外事工作  成功组织召开了热带天气气候国际学术研讨会、广州区域气象中心局长联席会、第九届省会城市气象局长会议等重要会议,加强与国内外气象专家学者的联系,扩大对外交流和影响,构筑业务合作平台。组织了25批116人次出访交流,接受10批64人来访,促进了国际间合作与交流。

科技服务与产业  以“公共气象”理念为指导,加强对全省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工作的宏观管理、指导和协调。全省气象短信用户近600万。2004年全省“121”电话的拨打次数达到42018071次,理论计费分钟数为65227185分钟,均较上年度有大幅度增长,实现了“121”电话服务加快发展。每天约有十万人次点击全省各级气象服务网站。

气象影视系统现代化建设逐步完善,电视气象节目制作水平稳步提高。全省共有76套气象节目在68个频道播出,每天播出气象节目超过500分钟。积极推行气象影视技术创新,制作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呈增长态势,全省每天有2000万人次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珠江气象站》专栏节目跃入收视率排行榜。深圳市局获得第五届华风杯全国电视气象节目观摩评比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节目综合一等奖,广东省局获得省级天气预报节目综合二等奖,河源市局获得地市级无主持人节目综合三等奖。番禺区局我省县(区)中率先制作、播出有主持人电视天气节目。积极开拓广告市场,气象影视广告收益取得新突破。

防雷减灾工作稳步发展。紧紧依托气象基本业务,大力发展防雷减灾服务工作,提高气象部门直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协助省物价局出台了防雷设施检测等服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继续做好全省防雷减灾安全检查的延伸工作。建立和完善防雷减灾社会化管理体系,组织社会防雷安全知识培训和资格考试。着力提高防雷工作科技水平,由省防雷中心起草的《建筑物防雷》系列规范标准通过了全国雷电防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4年12月在海口组织的专家审查。

气象法制建设与依法行政  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入落实《气象法》,组织了《气象法》颁布实施五周年的纪念活动。全力抓好《广东省气象管理规定》修订工作,该规定送审稿已报省政府。认真抓好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至年底全省已有13个市局进入当地的行政服务中心(或大厅)。年内共实施行政强制措施432次,立案109宗,实现无一错案。

精神文明建设  紧紧围绕构建学习型气象部门的目标,继续深化省局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全年88.2%的处以上领导干部撰写了学习心得。创办并组织开展《气象与可持续论坛》16期,邀请国内外、部门内外著名专家和领导,报告范围涉及气象领域及社会经济发展方方面面。梅州市局举办了气象文化书画展,阳江市局建成了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全年新增地、县级文明行业(单位)36个。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联系实际学习贯彻好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省局党组制定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实施意见》,从7个方面24项内容加强全省气象部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行动纲领。积极贯彻全国气象部门基层台站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责任追究,制定《广东省气象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省局直属机关党委被评为省直先进基层党组织,26位同志获当地党委表彰的优秀党务工作者或优秀党员称号,31个党组织被当地党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5个基层团组织获省直机关“青年文明号”殊荣。

坚持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认真组织开展学习贯彻“两个条例”和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组织观看警示电教片,从反面典型案例吸取教训。开展《两个条例》和廉洁从政知识竞赛等活动,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分别于6月份和10月份召开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分析会和全省气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研讨会。制定下发了《广东省气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省局一把手分别与46个处级单位一把手签订了责任书。各处级单位一把手也与223个下属单位一把手签订了责任书,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使党风廉政建设和责任追究得到有效的落实。省局和各市、县(区)局“一把手”都按照本单位和个人在规范和约束权力行为方面作出了廉政承诺,增强防腐保廉的能力。全年对提任的10位领导干部和转任的14位市局纪检组长进行了任前谈话,对有违规问题的14名领导干部进行了诫勉提醒谈话。全省各级气象部门的主要领导主动向地方纪委汇报工作,积极争取各级地方纪委对气象部门主要领导进行指导和监督。

(谢春萍)

 

 

地址:广州市福今路6号大院  bt365体育在线官方网站

邮编:510080

电话:(020)87773952(fax)  87776918-256

【收藏此页】【打印本页】【关闭窗口】